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是我国当前正在经历的一次空前深刻的经济体制转型。它不仅是一次经济体制的转变,同时还将对整个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体系产生重大的影响。在这场变革中,思想政治工作怎样发挥作用?
应当承认,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同具体实践之间还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具体体现为三个“不够适应”,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够适应;与企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不够适应;与个人争取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人生实践不够适应。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因此,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创新和改进,已经成为新的时代要求。
由陈秉公教授著、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一书,是国家“九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它将目标定在“创新”和“建构”上,是一部带有突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作者突破了在计划经济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某些理论和经验,通过“战略地位”、“对象分析”、“基本原理”、“方法体系”、“各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主体建设”等6个方面,系统论述了面向21世纪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体系,并实现了理论逻辑与实践经验、历史逻辑的高度统一。
作者在深入分析和比较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概念和范畴的基础上,提出并重新界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范畴。作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政治、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与工作对象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同时,作者深入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个目标: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想、品德;塑造适应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引导人们积极、正确的行为。根据这三个目标,作者提出了相应的可供选择的理论模式和逻辑要求。这些都是有创新性的理论成果。
不仅如此,作者还将20年来的研究成果——人格动力学理论引入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研究中,这对于深刻揭示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变化规律、理想人格的形成规律、行为变化的规律,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使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和方法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和接受学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化了对人们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发展变化规律和接受规律的认识,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更向前推进了一步。